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我国已经普及到县乡级医院,其作为筛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较便捷手段之一,常常出现在体检套餐中。很多人拿到颈动脉超声检查报告单,发现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××毫米”的报告后非常紧张,担心这个斑块会“掉”下来。其实,发现颈动脉斑块不必太紧张,只要我们搞清楚下面几个问题,客观对待检查结果,还是可以不让斑块“掉”下来的。
斑块形成是自然现象
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原本是动脉硬化过程中一种自然现象。一个人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大约从青春期就开始隐隐发生,40岁后变得明显,而到60岁后,颈动脉没有硬化斑块的人就屈指可数了。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管壁上沉积了一层像蜡样的脂类,使动脉弹性减低、管腔变窄。当这些蜡样的沉积物一块一块形成时,就称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。这些斑块早期是平齐血管内膜的,通常顺着血管纵向分布,如果继续进展,斑块就慢慢在管壁上向内突入,引起动脉内径不同程度的狭窄;如果有诱发因素,动脉斑块的某个部分破裂,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,诱发一系列的变化,形成血栓或整个血管被血栓堵塞。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因人因病而异。
控制危险因素可延缓斑块发展
高血压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、发展的重要因素。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,导致管壁增厚、管腔变细。管壁内膜受损后容易使胆固醇、脂质沉积,加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。因此,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。颈部的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,在颈动脉分叉处侧壁及弯曲处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,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等非层流状态,从而易使内膜受损,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,形成粥样病变。其他容易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还包括年龄增长、吸烟、血脂异常(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)、高血糖、缺乏锻炼、经常有炎症、饮食不健康等。这些会使动脉硬化斑块加速发展或提前出现,也会更多地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“火山喷发”,诱发脑血管病。因此,控制好这些因素就可以预防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。
斑块让管腔狭窄了就需要干预
40岁以上的人群在体检报告中多数会出现“颈动脉斑块形成”的字眼。出现这种结果后,先应该注意斑块是否突出于血管壁,如果没有,就是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,注意观察即可;如果突出于血管壁,需要了解血管管腔是否发生了狭窄。如果有管腔狭窄,则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个病变的具体情况。例如,一个身体健康、不吸烟、无高血压和糖尿病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60岁人,查体发现右侧颈总动脉窦部一枚11.4mm×2.7mm大小的低回声斑块,血流信号正常,动脉内中膜厚度0.87mm,此时就无需治疗。如果他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生长到一定程度,开始影响颈动脉的血流时,就必须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,以防止发生血管事件。通常当斑块生长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超过70%以上时,或者虽然狭窄程度不重,但该斑块是不稳定斑块时,则应进行积极治疗。
严重的颈动脉狭窄通常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,如头昏、头沉,有时会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,甚至发生脑卒中。其治疗方法分为两方面,一是药物治疗,比如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,这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力军。二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。另外,一些活血化瘀、抗氧化的药物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。
医生链接:杨立群
副主任医师,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,四川省抗癫痫协会会员。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,多次应邀参加省神经疾病学术会交流研讨。
擅长:癫痫,头晕头痛,疑难病性眩晕症、帕金森、脑梗等脑血管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