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四川电视台以《帕金森患者求助,用关爱温暖人心》为题作了新闻报道,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该新闻报道中的“帕金森患者勾先生”近况的关注。记者在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就“帕金森机器人手术是怎样一种体验?”采访了现年48岁的帕金森患者勾先生。
一、术前,病情怎样?
记者:得帕金森病后,您自己感觉较大的变化是什么?
勾先生:感觉较大的变化是脚僵硬基本不能走路,手抖动厉害,尤其是右脚抖动,右手抖动,右下肢僵硬,走路不稳。
记者:得了帕金森病,对您生活影响较大的是什么?
勾先生:给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,接不到活路(工作)了,别人嫌弃,不再相信还能做活路(工作),生活一下就没了来源。
记者:是否很焦虑,为什么自己手抖?
勾先生:当然焦虑了,现在不能做活路(工作),生活没有了来源。手抖,曹主任(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曹海水主任)说是帕金森病的一个常见症状。
记者:因为自己行为不便有没有对家人带来负担?
勾先生:给家人带来了很大负担,常常需要女儿照料。工地上班时身体跟梯子一块抖动,让女儿担心不已,唯恐从高处摔落。现在只能与女儿相依为命。
记者:为什么想到做机器人手术?
勾先生:多年药物控制,到多家医院治疗,均无治疗,病情愈发严重;还曾到成都大型综合医院咨询手术治疗,风险极高,费用极高。后经人介绍到西南脑科医院,曹主任(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曹海水主任)建议可以做。
二、术中,有何体验?
记者:过程中有无疼痛?
勾先生:手术过程中一点都不痛。
记者:过程中是否清醒呢?
勾先生:是清醒的,还能与手术医生交流。
记者:过程中是否能感受到医生的操作?
勾先生:能感受到,手术过程中医生叫我握手、抬腿等动作。
记者:过程中就能抖动或僵硬症状改善吗?
勾先生:手术过程中大概15分钟左右能感受到右下肢僵硬有所改善,右脚抖动、右手抖动等也有所缓解。
记者:过程还有什么感受或体会?
勾先生:还感觉手术时间短,很神奇,有点科幻。
三、术后,有何打算?
记者:您对效果满意吗?
勾先生:手术效果很好,很满意。
记者:勾先生,请您谈一谈前和手术后都有什么不同?
勾先生:手术前走路不稳,手抖动厉害;手术后手脚不再抖动,走路恢复正常。
记者:后心情怎么样?
勾先生:简直不敢相信,很高兴。
记者:勾先生,请问你下一步有什么计划或打算?
勾先生:下一步还要巩固康复治疗,恢复正常后还要去找活路(工作),挣钱养家。我会和女儿好好生活下去的。
记者:对西南脑科医院的评价?
勾先生: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在帕金森等脑病诊治方面很专业,技术高,服务态度也好。
人物链接:曹海水
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。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,曾任内蒙古神经疾病防治委员会委员。在北京医院从事帕金森病、帕金森综合征及老年性脑病诊治工作四十余年。曾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工作,发表过多篇论文,成为当代治疗老年性脑病学科带头人,在国内神经疾病防治方面享有盛誉。
擅长:脑萎缩、老年痴呆、帕金森等老年疾病的综合治疗。
相关链接:
脑立体定向仪帕金森微创技术
通过CT或核磁共振融合,在三维空间下由手臂立体定向下(比喻:GPS定位下巡航导弹攻击目标类似),误差低于0.1毫米,能迅速、准确利用微电极定位帕金森患者脑内震颤和僵硬细胞准确位置,通过监测细胞水平信号,用一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导针进行准确地神经毁损修复,同时直接输入神经细胞因子修复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,达到临床功能性的恢复,生活自理的目的。
技术优势
定位准、不开刀、创伤小:用影像学定位(CT、MRI或DSA)和立体定向仪引导来构建三维立体的脑部结构图,应用先进耶鲁大学的机器人动力机械臂,通过靶点定位后,动力机械臂能以0.1mm的重复精度保持稳定的轨迹,误差低于0.1毫米,确保手术准确无误。
术后治疗立竿见影:临床治疗案例15000余例,并发症发生率< 0.5%。手术时间平均半个小时,只需局部麻醉,在患者清醒下进行,大多数患者于手术即可见效,即可进流食,病情较轻者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。
术后并发症少:解决了以为细胞刀毁损术等神经外科手术创伤大,靶点定位不准确,术后并发症多的弊端。
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特需医生尹丰教授指导手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