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起时头晕,午饭后立马犯困,一到晚上反而精神了?当心,这些“小毛病”可能是血液粘稠的警报!

黏稠的血液就像堵车的马路,不仅拖慢全身供氧,更可能悄悄攒出血栓,诱发脑中风。
血稠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,诸如进食、饮水、运动、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、不同季节、时间和气候等。对一般人而言,医生告诉你血液黏稠,不用过分紧张。因为人体有较强的调节能力,能自动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,一般不需特别治疗。
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,血稠还是应当多加重视。老年人会因为血管壁的弹性减弱,使血液的流速减慢,血管壁脱落的脂质细胞或有害物质滞留,沉积于血管壁,引起动脉粥样硬化,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很多人等到出现血栓了,才知道自己血液黏稠。成都西南脑科医院专家提醒:其实出现以下四个信号,就说明体内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了!尤其是中老年人,千万小心!
晨起头晕,晚上清醒
临床观察显示,血液黏稠度高的人,早上起床后会感到脑袋晕晕乎乎的,没有力气,没有睡醒后神清气爽、精力充沛的感觉。直到吃过早饭后,大脑才逐渐变得清醒起来。等到晚饭过后,精神状态反而最好,有的人甚至到了半夜都没有困意,这可能就是血液黏稠增高向人体发出的信号。


午饭后立马犯困
正常人吃过午饭后都会有困倦感觉,但可以忍受。而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午饭后马上就犯困,睁不开眼,要立即睡觉,否则全身不适、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。如果睡上一会儿,精神状态明显好转。这是因为午饭后血液循环在加速,血液黏稠度高的人,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症状更加明显。

下蹲时气短
血液黏稠度高的人群中,肥胖者居多,这些人下蹲比较困难,甚至因为过度肥胖而无法蹲着干活,一蹲下就感到胸闷气短、呼吸不畅。人体下蹲时,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,加之血液过于黏稠,导致血液循环不足,氧气与二氧化碳不能完成交换,从而引起呼吸困难、憋气等机体缺氧现象。

突然看不清东西
有些人平时视力还可以,但常出现短暂性模糊,严重时甚至突然看不清东西,该情况普遍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身上。随着年龄增长,大多数老年人血液黏稠度偏高,血液流通不顺畅,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及时供给视神经,导致视神经和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,医学上称为阵发性视力模糊。

出现上面四个预警信号,就说明体内血液黏稠度可能偏高了,中老年人以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需要特别注意。
成都西南脑科医院专家提示您,身体的每一个“小信号”,都需要我们回复“收到”;从今天起,用一杯清水、一份清淡饮食、一次户外散步,给血液和血管减负吧!
上一篇:我们的大脑24小时在加班!这份“员工关怀计划”请查收
下一篇:没有了
















